艺术中国

专访 | 21年后,感念李伯安先生

专访 | 21年后,感念李伯安先生

时间:   2019-09-15 12:55    |   来源:    织梦技术论坛

《走出巴颜喀拉——赛马》

作品局部

作品局部

中国教育电视台导演、制片人姬晖:  

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“走出巴颜喀拉——李伯安作品捐赠展”开幕之际,想起去年与伯安夫人张黛老师重逢,共同回忆往事,伯安老师的音容笑貌和猝然去世的情景还历历在目。

他至真、至善、至纯。他的作品是用生命和激情谱写的赞歌,是用仁爱书写苍生的赞歌,是用悲悯揭示人性的赞歌。一年后再次看到他的巨幅宏作心灵如同又经历了一次洗礼,震撼到心底的痛依然挥之不去……

21年,整整21年!艺术家呕心沥血十年磨一剑铸就的120米长巨幅画作终于有了归宿,心中万分感慨。在20年间,这样杰出的艺术家和作品也几近被红尘所淹没,为世人所淡忘,实在可叹!

今日驻足画前,仍然被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所震撼,那是怎样激情四溢的十年,怎样呕心沥血的十年,怎样蜡烛燃尽仍不悔的十年啊!伯安先生从辽阔的中原一步步走向荒凉的青藏高原,感受着那里的蓝天,呼吸着那里的空气,体悟着那纯朴的民风,在那天高路远的朝圣中捕捉勾画出一幕幕苍凉悲怆的影像,一组组浓情厚意的画面,他把自己融入到了那个大河奔流的时代,把自己融化到了巴颜喀拉的山川河流之中。

那是一种饱含着浓情的大爱,一种自觉肩负民族崛起的担当。虽然他没能在有生之年走出巴颜喀拉,但却通过自己用生命铸就的巨作走向世界,让悲怆幻化成力量,在凝重的悲歌中奏响了一个伟大古老民族的觉醒号角,展现出了他们迎着曙光阔步在东方地平线上的身姿。

伯安先生以其赢弱的身躯背负着沉重的行囊,历经十年的跋涉,以血汗和生命铸就了辉煌。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,更是一位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,在表现主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画家。斯人已去,精神永存!  

《走出巴颜喀拉——藏戏》

作品局部

《走出巴颜喀拉——哈达》作品局部

 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唐薇:

时间过的真快,转眼竟有21年了!李伯安先生的雪域天路,那是一个我忘不了的展览,惊心动魄!三十四年前我曾沿青藏公路入藏,两个月艰难跋涉恍如昨日,历历在目在心。只在李先生的画前,视觉、听觉、触觉、嗅觉,曾经的感觉感受感动又都被调动了,高原的天地冰川雪峰与人、与人的精神、情感、 信仰合体,李先生用他的命作他的画,通过一幅幅悲怆呼啸的大画,也通过不大的那些凝重的头像、肖像画,他与高原精神合一。

他走的太早,我强烈预感到,那些头像、肖像或许是他下一个十年所要者……可惜,没有下个十年,他走的太早了!时隔21年,我真是希望千万别用现在流行的老套路,笔墨技法、中国画西洋画来研究讨论李先生的心灵之作。研究他要在高原上,听着那里的声音,自然的声音:鹰、马、牦牛、獒、风、峰、冰河、冰川……人弄出的声音:吟诵、啸声、笑声、号角声、鼓声、悲歌、欢歌、浩歌……闻着那里的味道:草的味儿,烧牛粪的味儿,烧酥油的味儿,香火味儿,短刀的腥膻味儿,手里的糌粑味儿,一身的酒味儿……那个地方,每平方公里有多少人?0.27个人。那里跟咱们这儿不一样,关心的事儿也不一样。有些画是专给评论家评论用的,但李先生的画不是。       

《走出巴颜喀拉——天路》

作品局部

作品局部

北京故宫博物院青年艺术家黄齐成:

李伯安老师的代表作《走出巴颜喀拉》是他在生命的最后10年完成的倾力之作。作品高1.88米,长120米,画面所描绘的人物数量多达266人。长卷内容共分十段,分别表现了生活在黄河源头藏民的生活情景、宗教活动、生产娱乐的场景等十个主题,画面苍浑悲壮,笔墨苍劲洒脱,是一幅极其震撼人心的巨作。如果说当前我国文艺创作现状是“有高原缺高峰”的话,那此巨作算得上是当今中国人物绘画的高峰作品之一。  

伯安老师以十年磨一剑的毅力铸就了此画的历史地位。有学者评论道:“李伯安及其作品在画史上是顶天立地的”。的确,伯安老师为此画历经了苦行僧般的修炼。十年间,他曾三次深入藏区考察,收集素材,这一过程是相当艰苦的。在创作中,他废寝忘食,对画面进行反复修改,多次推倒重来,不计时间成本,只为达到自己预期的画面效果。伯安老师真切地将世间的悲苦融入自身,再将其化作画中形象。从画面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,伯安老师对此画作所投入的精力,他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也画进了作品中。

他为此作品倾尽了一切,最后甚至以生命来为看似“未完成的作品”画上了句号。当我看到第十部分的末端时,不禁打了一个冷颤。这一部分画得是天葬,那面朝大地的逝者尸体,那环绕四周的秃鹰,以及那未勾墨的稿线……这一切仿佛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着,仿佛是天命的安排,不由地令人肃敬,令人感慨万千,了哉,了哉!

逝者如斯!伯安老师虽已离去21年,但他却一直活在人们心中,他的精神一直长存着。李伯安老师的艺术之路,即是一种淡泊名利之路,也是一种不随波逐流之路,一种坚定自我的艺术之路。